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高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这一制度的核心之一,便是赋分制度。赋分制度旨在解决传统高考模式下学科分数不等值的问题,使不同科目的成绩能够公平地计入总成绩。然而,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改革进度不同,新高考赋分制度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3+1+2”模式下的赋分制度。湖南、湖北、福建、重庆、江苏、广东、河北、辽宁等省份就是采取的这一赋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全国统考科目,以及物理或历史作为首选科目,和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的两门再选科目。赋分主要针对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进行。大部分省份采用五等级赋分制,即将考生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因省份而异,但一般遵循正态分布原则。例如,A等级可能占考生总数的3%,B等级占7%,以此类推。赋分区间则根据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A等级对应转换到100~86分区间,B等级对应转换到85~71分区间等。简单来说,就是化学的卷面分本来是95,但可能因为这次考试化学难度较高,大家的分数普遍偏低,赋分后化学的分数变成98分。
而在“3+3”模式下,高考科目则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全国统考科目,以及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中选择的三门选考科目。赋分则针对所有选考科目进行。以山东省为例,该省采用5等8级赋分制,将考生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B、C+、C、D+、D、E共8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7%、16%、24%、24%、16%、7%、3%。赋分区间则更加细致,如A等级对应转换到91~100分区间,B+等级对应转换到81~90分区间等。
除了“3+1+2”和“3+3”两种模式外,还有一些地区采用了更为复杂的赋分制度。例如,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采用了五等21级赋分制,将学生的成绩划分为更加细致的等级,并赋予每个等级内不同的分数段。这种制度虽然更加复杂,但能够更精确地反映学生的成绩水平。
那么新高考的赋分模式下,哪些学生会比较吃亏呢?
第一类,参与赋分的科目有优势,但是语数外不参与赋分科目差的孩子。不论新老高考,不管如何选科,语数外的成绩几乎决定了学生所处的基本层次。可以说语数外不好的同学,基本要与“双一流”类的学校绝缘了。因为数学、英语单科拉开二三十分简直太容易了,有的甚至一门数学就拉开60分以上。但赋分后10分的差距确实需要更大的卷面分去弥补。比如说化学卷面95分可能赋到98分,但卷面85分也可能赋到93分,明明是10分的卷面分差距,最后赋分以后只拉开了5分的差距,从而导致实际赋分后的分差并没有那么大的距离。
第二个,六个小副科实力均衡,没有弱项,但也没有强项的学生。你各科齐头并进,处于中等或者是中等偏上的位置,但在分班后,6科总分排名很容易出现明显下降,而有明显强、弱学科的学生,选科扬长避短之后,他的优势就会突显。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前确定选科的原因,通俗的说法就是你要偏科,尤其是六小副科你要偏科。
第三,你的强项正好也是学霸喜欢的学科,典型的就是,被诟病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物化生”。如果不是学霸,而是普通学生,如果你生物“比较好”,相对于“地理较好”的学生,是有一点点小吃亏的,毕竟生物是和学霸一起赋分,而大多数学霸都不会选择地理。当然在高考中,赋分是以省为单位来的,赋分基数(人数)非常庞大,所以因赋分“吃亏”的程度是相当小的。比如说因赋分“吃了十几分亏”的情况,那都是在校考上发生的事,几百人、千多人参与的赋分不可与高考全省同科一起赋分同日而语。所以选科上要想清楚,但也不必太过于紧张,让赋分绊住了自己的脚步。
赋分制度的实施,对考生的备考和选科策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考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各科目的赋分规则和竞争情况。同时,赋分制度也促使考生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
总的来说,新高考赋分制度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一制度的实施,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成绩区分度并满足高校人才选拔的需求。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竞争和应试倾向等问题,确保赋分制度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赋分制度也有望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湖南省 2025 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全省统一考试非笔试科目考试流程及有关要求
扫码加我